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从技术层面的科技研发到数百项工程的成功运用。中铁科研院信息化研发团队十三年的铸剑之路,走得艰辛曲折,却开辟了一方前景无限的科研市场,更为工程建设的监测预警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四大产品、一个课题”隧道防坍塌预警系统、沉降观测信息化系统、测斜仪采集程序、隧道地质预报信息管理系统和《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是这个团队的心血结晶,也是中铁工程信息技术研究院闯市场的拳头产品和提升行业影响力的重要科研课题。现在,仅隧道防坍塌预警系统和沉降观测信息化系统两项产品已经在近30条铁路、Kaiyun官方网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投入使用,总用户量涉及5000多人次。2014年,信息化研发团队创下新签合同总额1200万的新高,并把2015年的合同额目标定在了1500万,逐年递增。同时,团队研发的测斜仪采集程序和隧道地质预报信息管理系统已初步研发成型,正在测试试用阶段kaiyun开体育官方。团队编写的行业标准《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也将推动信息院的行业影响力提升到新的高度,后续各项科技研发成果所蕴含的利润前景和行业影响不可估量。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资源始终是困扰业界科研发展的重要瓶颈,很多科研工作取得成果后,不能与市场有效对接,无法形成可推广的市场产品,最终只能停留在了报告论文中,被束之高阁。这使得中铁科研院信息化研发团队的领航者尚海松开始反思科研工作的方向,那就是如何能将传统的科研成果变成可普及的市场产品。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尚海松敏锐的市场嗅觉和独特的科研眼光让他等到了这个机会。2013年8月,中国铁路总公司领导到宝兰客专检查工作,尚海松适时地介绍了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信息化管理系统,并作了现场演示,凸显了该系统在铁路隧道施工安全预警、监测项目标准化管理、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性和实时性、提升数据处理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得到了铁总领导的高度评价,并要求加大对该系统的推广力度。2014年2月,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数据接口规定及终端采集软件评审会。评审组听取了中铁西南院对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专题汇报,审核了相关的需求分析、研究报告等技术文件,最终一致通过,该软件可以进行全路推广。这标志着该产品在国内铁路系统获得了权威性的认可,也是该科研产品在市场层面的一次质的飞跃。2014年12月,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在中国中铁召开隧道施工安全专题视频会议。中铁科研院总经理李林向与会的国务院安委会、国家安监总局、国务院国资委、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的领导以及各中央建筑施工企业,详细推介了“隧道施工监控量测信息化及防坍塌预警系统”科研成果,引起了强烈反响。2015年5月,中国中铁2015年隧道施工安全专题会议在甘肃定西宝兰客专工地现场召开。中铁科研院总经理李林在会上就“隧道防坍塌预测报警系统”的功能组成、预警机制、终端运用等向参会人员进行了详尽、细致的介绍。通过简洁明晰的PPT,结合直观生动的实操演示加深了各参建单位对该产品的认识和了解,该系统领先的科技水平和完善的预警功能深入人心。中国中铁副总裁、总工程师刘辉,生产监督总局、甘肃省安监局等相关领导以及中国中铁各成员单位领导在听取报告后,对该预警系统产品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刘辉要求有条件的各局都要安装中铁西南院研发的沉降观测信息化系统。信息化研发团队在2002年组建之初时,只有一两名研发人员。如今,已经成长为下设研发组、现场组和测试组三个独立业务板块的成熟型团队。十三年间,信息化研发团队一路砥砺进取,一路载誉而来,成功的背后是这些科研工作者们的无私奉献和五味人生。詹显军,中铁工程信息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信息化研发团队的技术带头人。作为团队中公认的“带头大哥”,詹显军在信息化研发团队创立之初,可谓是白手起家。当时,在监测工作中进行信息化和自动化改革属于前瞻性的发展思路,没有立项,也没有相应的经费支持,詹显军带领几名技术人员只能在生产工作的间隙里边摸索边探究,自学数据库编码,Kaiyun官方网编写、调试各类程序代码。从2002年到2008年,詹显军带领研发团队一直在试验平台上对软件研发进行反复验证。科研是对个人意志的残酷考验,是不断克服失败与困难的智慧沉淀。六年间,团队中有的人因承受不了持续的挫折而退出了,有的人因为看不到成功的希望而放弃了。然而,正如红军长征一般,留下来的都是火种,经过淬炼的才是线年,随着全路“数字化铁路”课题的实施,詹显军的研发团队终于迎来了春天,隧道所将信息化研发的重点适时地转移到了监控量测方面,终于在专业化和精细化的路径中获得了突破。2010年,詹显军带领团队研发的单机版信息化管理程序在宜万铁路试用。2011年,升级版的单机版信息化管理程序先后在南广铁路、云桂铁路(广西段)试用。2013年,完整的信息系统在宝兰线、西成线等投入使用。截至目前,该系统已经在宜万、贵广、永广、成贵、宝兰、西成、成昆、蒙华等近30条铁路线上推广应用。十三年的困惑与茫然,十三载的耕耘与艰辛,詹显军也从一名普通的业务干部成长为了专门从事铁路隧道结构设计、监控测量和专业软件开发等方面的综合型科研专家,先后获得中国铁道学会三等奖1项,总公司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科研工作是艰苦的,孤独的,有时它会挑战人性的极限。科研工作需要奉献时间、精力、青春、亲情,甚至整个人生。也唯有如此,才能获得成功,相比其他行业,科研工作考验的不仅是智慧和勇气,更重要的是对待挫折的持久耐心和永不言弃的刚强意志。现在,信息院已经形成了较为正规和完整的系统开发流程与责任体系。信息化产品研发团队每周最少要召开一次MIS系统工作例会,会上集中讨论现场发回的BUG信息反馈记录表,目的是开发人员以最快速度、最优方法解决现场实际问题,同时确保开发人员熟知自己开发系统的业务知识。2015年的春节,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之中,鞭炮声还声声入耳的时候,信息化团队所有成员却已经集中在会议室讨论产品开发技术细节。“四大产品一个课题”都面临着关键的节点,军令如山,全员到齐,团队的成员没有一个人请假kaiyun开体育官方,没有一个人抱怨。为确保研发进度,迎接中国中铁2015年隧道施工安全专题会议的召开,整个信息化团队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打一场漂亮的硬仗,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也坚定了大家啃硬骨头的信心。2015年盛夏,信息院中标蒙华铁路监控量测信息化系统项目,信息化研发团队又面临艰巨的考验。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现场组要跑遍这条总长1800余公里的铁路线,完成隧道监控量测信息化系统在229座隧道的现场软件安装、仪器调试、信息收集、资料整理、基础信息录入、现场人员培训等工作。229座隧道,单双线余公里,现场组的三人团队每人要负责100多个隧道工点,每人每天行程最高可达400余公里,每人每天在工地现场的工作量在10小时以上;研发组要根据业主要求和现场反馈随时修改完善预警算法方案,平均每天修改近30个功能点,涉及1000余行代码编写;测试组则紧跟研发组进度,每一个功能模块的修改完成都伴随着反复的测试和调整,任何一个疏漏都有可能导致整体系统测试无法通过8月1日,在现场组出征的前一天,中铁科研院工会、中铁西南院工会相关负责人专程慰问,给他们壮行。“上次宝兰现场会关于隧道防坍塌预警系统的报道,有个小伙子特意发给家里人看。”中铁工程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尚海松说,“告诉家里人,这就是自己在做的产品,他很骄傲,很自豪。我知道,这个团队里每个人,都没有把这仅仅当作一份工作,而是用心在做,在投入,在奉献。我也很骄傲,很自豪,为我们的产品,更为这个团队!”如今,中铁工程信息技术研究院信息化研发团队正如一支满弦之箭,厉兵秣马,整装待发。他们会为十万火急的工程现场而即刻启程;他们会为一个研发的技术细节而通宵达旦。他们是我们身边可亲可敬的科研工作者,他们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中铁科研人!